培训机构遍地,中國人為什麼還是學不好英語?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收录于话题#學人评论118#教诲6學人简介:伍國,四川樂至人,美國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汗青系副傳授,中國钻研專業卖力人,重要钻研二十世纪中國人類學史及有關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和學術话語构建進程。本文原题為《中國英語進修的碎片化問题》。
前一段時候,一位在海内高校任教的朋侪向我表达了對大學生現實英語能力的担心。他說,一些過了六级的學生連一段完备的自我報告都寫不出来。我說,這可能就是我曾也反思過的,英語進修“碎片化”和“標题”化問题。
實在,两年前就有一個筹备考研的年青朋侪把本身备考的英語進修資料拍下来發给我。令我受惊的是,在這份教导材猜中充溢着大量以中文来表述的,很是抽象的英語語神通語,不竭请求進修者記着這些術語,然後填空,選擇,而目標就是获得“准确”的谜底。有不少術語,很抱愧地說,我這個英語專業身世,在美國糊口了二十年,不中断地举行英語浏览和寫作的人也看不懂。
這類讲授的最大問题不但是輕忽了說话作為交换东西和常識及思惟载體的特質,更首要的是使進修者没法逼真和完备地感觉一個文本的意义和蔼韵。即便能读下一篇完备的文章,目標也是在一種無形的精力压力之下,以一種支离破裂的方法尽快得到一道道標题的“谜底”,在必要本身表达的時辰,也极可能凑不出語意联贯,逻辑清楚的段落。
學者和编纂家汪原放(1897-1980)的《亚东藏書楼與陈独秀》(學林出書社2006年版)一書固然在說起胡适的處所治療咽喉腫痛,和有關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之死的汗青细节處不尽切确或多有可以商议的地方,但此中提到民國時代英語進修的部門倒引發了我的樂趣。
《亚东藏書楼與陈独秀》學林出書社 2006年2月出書
作者汪原放1913年17岁時跟從叔父汪孟邹赴上海辦書店,厥後不但介入编纂和書店谋劃,1936年後即自力從事译述事情,後统共翻译文學作品9種。在書中他是如许断续地描寫本身的英語進修履历的:
“我在(上海的)青年會夜校學英文一共學了四年,1918年今後已不上夜校了。但是仍是對峙自習的,有時读英文日報如《大陸報》等,有時又去买了英文的《林肯傳》,《佛兰克林傳》和神话,童话,小說来自學。”(页50)
和“1926年1月15日。今天我在商務印書馆买了几本英文書。有一種是房龙(Van Loon)的《上古的人》”。
從這里可以看出,在英語進修没有被各種“測驗”所节制和扭曲的年月,汪原放師长教師的履历實在折射了一種正常實在也准确的進修法子。汪師长教師并無在所谓年少黄金時代學英語的履历,應當是17岁到了上海今後才起頭學英語,可是,在四年的青年會夜校打下根基的辞汇和語法根本以後,即起頭了踊跃自學,而自學所的法子是直接進入英文原文的報刊,小說,列傳及各種著述并完备地,非功利地浏览。也就是說,一旦冲破了根基辞汇的語法的瓶颈,他對英文的進一步把握是經由過程完备和大量的浏览来實現的。這個浏览進程不但進修說话,也進修作者的文字表述和组织,和思惟表达。
亚东藏書楼编纂所同仁合影(左起,前排:汪协如、汪乃刚、章希吕、程健行、余昌之;後排:章近江、章志金、章焕堂、汪原放、吴嗣民、周道谋)
依照如今的進修法子,假設汪原放要去“考研”,他可能底子没有精神和時候真正沉醉到一個個英文經典著作文本及其联贯的文氣中,极可能只能像前面的例子里那样,死命做题,读着一個個抽象死板的語神通語,而最後的成果,极可能像另外一個例子里那样,過了六级,但寫不出一段完备的小我報告。這是由于在持久的解题進程中,進修者會逐步@落%631X3%空對說%k9BFu%话@的整全性和表达性的專業直播架設,掌控。
阿谁年月的人的英語進修没有被做题和測驗带偏,成果不但仅是能较完备地把握說话自己,而且有用地用于交换,還可以在時候容许的環境下浏览多種外語。如汪原放寫道,在狱中的陈独秀“最後,他還起頭學德文了。他本来懂日文,英文,法文的。”(页165)1934年9月22日,陈独秀致亚东藏書楼信顶用法語寫下《世界地舆新辞書》的题目 Nouveau Dictionnaire de Geographic Universelle , 并說“若有英译本,那便更好。” (页167)外語,彷佛历来没有成為那一代常識份子頭疼的問题。
江宁處所法院候审室門前之陈独秀(右)與彭述之
换一個角度,真正把握中文的美國人又是怎样進修的呢?美國人類學家,以阐發中國區域市場和宏失眠治療噴霧,觀區域理论框架聞论理學界的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 1925-2008)如许回想本身的中文進修履历:
“可以說大要在我17岁摆布時,我就起頭對中國發生了樂趣,當時我正要進入大學。那時我去的是一個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很小的黉舍,叫幽泉學院(Deep 修復牙膏推薦,Spring College)。這個黉舍那時没有關于中國的课题,以是我那時是和一個說话學教員一同起頭學中文。那時我就已對中國有了一点樂趣。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暴發了,我大要只在黉舍呆了一年多時候,就参军参加美國水兵,也就是参战了。在水兵服役時代,我被派到美國水兵的說话黉舍受训,先是在科罗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厥後又到了康奈尔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受训。我在那邊加入了一個18個月的中文课程,也就是在阿谁時辰,我有机遇收视反听地進修中文,這感受很好。這是在1944年到1946年,我記得课程是在1946年3月竣事的。课程竣事後,我可以選擇留在水兵當一個谍報官,這也是送我去受训的目標,然後去中國举行相干的谍報事情,也能够選擇分開水兵回到大學。我選了後一個,然後就退役了。”(王建民等,“從川西集镇走出的中國粹大家——美國著名流類學家施坚雅(G. W. Skinner) 傳授專访” )
在我眼里,施坚雅這段關于中國粹習的回想在進修中文的美國人中有必定的代表性。起首是學中文的目標很是明白。和不少懂中文的美國人同样,施坚雅因此從事交際,军事,谍報等最現實也高度政治化的事情為方针而把握中文。究竟上,直到今天,美國當局部分依然會把對有此必要的員工的中文進修外包到專門的教诲公司举行密集培训——我的一位大學同窗多年前就曾在如许的黉舍任职過。這類黉舍也能够叫補習班,可是是一種目標明白,時候紧凑,法子适當的在职成人培训。
施坚雅
第二,讓施坚雅真正受益的水兵說话黉舍的18個月集训。虽然這18個月的集训内容和讲授法子其實不清晰,由于不是访谈重点,但咱們可以肯定培训班不會讓學員每天經由過程做選擇题来學中文。實在,即便在今天的美國高校,文科傳授都尽可能防止用“尺度化”多項選擇来測试學生,而请求學生在測驗時手寫谜底,目標就是包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惟表达。用選擇题来考查學生,有時在美國人看来是傳授本身偷懒的一種方法,由于這類方法没法真正帮忙學生提高思惟能力和表达能力。偶合的是,施坚雅和汪原放都是在17岁才起頭學外語的。
美國人學外語的履历實在和汪原放另有一個相通的地方,就是注意自學。不管是源于必要仍是基于樂趣,美國人中自學外語也其實不少见。我身旁就有同事的孩子由于迷上韩國风行文化(K-pop)彻底自學韩國語,然後把本身的韩語對白录下来放到網上的。這就是樂趣和文化吸引的自但是壮大的驱動力。我的一位历来没有學過中文,在校時也偶然選中文课的汗青系结業生成心去中國成长,他奉告我他正在事情之余利用一個說话進修软件自學中文。這些例子都阐明,只要美國人目標明白,而且下了刻意,彻底可以找到本身的渠道進修外語,同時也進一步解答了美國人補習不補習這個問题。美國人可以彻底不學外語——若是本身不認為需要,也能够經心投入自學外語,也能够彻底由于事情必要接管密集培训,但像中國那样英語培训各處着花,高度依靠“培训”,但全民英語程度反而在亚洲垫底的環境确切不會呈現。
固然,說话進修是一個极為艰巨和长期的進程,很難有人真正精晓不是本身母語的外語,我本身也還在一個琢磨和堆集的進程中。海内颠末严谨的經學和古文献练習的學者如朱维铮很輕易看出美國的某些汉學大家對中文文本的理解實在毛病百出,連我本身的导師對晚清文人半文不白的词句的理解和英译也泰半望文生义。有一名在海内备受崇敬的美國人類學家在一篇文章中寫了汉字的错别字,被我在一個學術交换網站私信指出,他在叩谢之余還用中文嘴硬一句:“老外寫错字很常见!”使人绝倒。
不外,除這些難以降服的停滞和坚苦,在不克不及遏制的毕生外語進修進程中,作為大范围測试手腕的“標题”,“题型”,“准确谜底”,和過量的語神通語简直极大地扭曲和滋扰了說话進修的本色纪律。我認為,由于過分做题和過分測驗致使英語進修支离破裂是今朝的一個紧张問题。
英語進修應當回到更早時代,即汪原放,钱锺書期間的模式,即在把握根基辞汇和語法後直接進入文養生泡腳藥包,本或現實交换状况,完备地接管,完备地表达,尊敬說话自己的联贯性和行文的内涵逻辑,而不是把外語支解為一道道標题,并注意在自學中本身贯通。若是惯性地以浏览理解,選ABCD的方法,或過分術語化的方法看待英語,既無审美,也不适用,再好的读本可能都没成心义。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