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發表於 2023-6-19 16:15:23

美國是“帝國”吗?_美利坚

内容撮要:“9·11事務”以来,出格是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後,美國官場和學界關于美國事否是“帝國”的争辩复兴。介入争辩的人群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門户,他們环抱如下三個焦點問题開展遍及争辩:“美利坚帝國”的界定、“美利坚帝國”存在的根本、“美利坚帝國”的本錢與收益的计较。毫無疑难,参军事和經濟权势上看,美國事個無與伦比的“帝國”。但是,現今的“美利坚帝國”與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國比拟,具有彻底分歧的物资根本、文化觀念和思惟系统。在钻研“美利坚帝國”這一课题時,除要存眷美國硬气力、软气力方面的上風,更有需要钻研和構建一個與“美利坚帝國”影响力微觀根本相干的理论框架,通過量种案例的比力钻研,来考查“美利坚帝國”在分歧情况與前提下發生的详细影响力。

美國人經常用霸主、单极、全世界魁首、独一超等大國等辞汇来刻画美國在全世界的职位地方及影响力。但是,“9·11事務”以来,出格是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後,美國官場、學界關于美國事否是“帝國”的争辩复兴。在美國汗青上,這是自1898年美西战役以後有關美國事否為帝國的最首要一次争辩,至今仍未平息。美國入侵伊拉克以後两個月,時任哈佛大學肯尼迪當局學院院长约瑟夫·奈傳授就在《交际事件》上發出预言,称“受人尊重的阐發家們,不管是偏左仍是偏右的,都起頭将‘美利坚帝國’作為21世纪的主流论述”。①几個月後,美國智库國度长处钻研中間(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总裁西梅什也在《交际事件》上同声唱和,他更形象地讥诮说,“無论美國事否将本身當作帝國,在很多外國人看来,美國看上去愈来愈像帝國。他們也把華盛顿作為帝國来看待。”②

把美國归于帝國的范围,明显不合适美國的國度长处,并有损于其國际形象,美國當局高官在各類場所众口一词地予以否定。小布什总统于2002年6月在西點军校订结業生的發言和同年11月在白宫接见退伍甲士時,信誓旦旦地宣称“美國没有帝國必要扩大”。③2003年2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接管卡塔尔半島電视台(Al Jazeera)的采访時辩称,“咱們不是殖民國度……咱們没有带着咱們的部队活着界各地横行蛮横,咱們也没有试圖掠取他人的房地產或他人的资本”。國務卿鲍威尔谈到,“美國事所有大國中独一没有創建帝國、没有并吞他人城池的國度。”④究竟上,奥巴马在2008年能博得大選在很大水平上是由于他的反战和反帝态度。2009年6月4日,奥巴马总统在埃及開罗大學的演讲中说,“美國不是蛮横的、利己的帝國。美國事世界汗青长進步的本源。咱們美國事在否决一個帝國的革命以後出生的。”⑤可是,學術界對此有迥然分歧的见解。2003年秋,纽约大學傳授弗格森颁發文章,绝不留情地称美國為“回绝認可的帝國”⑥。本文在扼要先容這一争辩發生的布景及重要門户的根本上,對“美利坚帝國”的界定及其存在的根本、本錢與收益這三個存在争议的论题举行评述。

1、争辩的布景和重要門户

“9·11事務”以前,称美國為“帝國”的主如果美國左派學者,最具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月突起的以威廉斯(William A.Williams)為代表的“威斯康辛學派”交际史學家們。他們从品德的制高點對美國交际政策提出批判。⑦另有很多外國粹者,也喜好用“帝國”的觀點来刻画美國全世界性的影响。這此中最聞名的是挪威汗青學家伦德斯泰特提出的“受约请的帝國”這一说法,認為二战後美國受西欧國度的约请,带领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和西方本錢主义阵营,匹敌苏联為首的社會主义阵营。⑧“9·11事務”以前的美利坚帝國可称為“老美利坚帝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帝國的影响力主如果在西欧和东亚。

“9·11事務”成為一個百川归海的拐點,左、中、右分歧家数中都有大量認同美國事帝國的人群,大量學術著作和時事评论文章从分歧角度解析“美國事否為帝國”這一话题。英國伦敦經濟學院傳授考克斯客觀地刻画了這一變化:“布什期間的‘帝國轉向’……是很是特此外征象。究竟结果,20世纪咱們看到了曩昔的帝國全数沦亡。如今,在21世纪之初,一帮美國右翼常识份子却在大谈必要一個‘新的帝國’。在美國,正统的學術會商历来都不認可有關所谓的‘美利坚帝國’的概念。”⑨

“9·11事務”以後,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新美利坚帝國”论将帝國的影响力扩大到中东伊斯兰世界,将中东纳入美利坚帝國的权势范畴,试圖用美國的理念来革新伊斯兰世界。早在20世纪90年月,新守旧主义交际政策理论家們就起頭為“新美利坚帝國”構建理论根本和框架。⑩他們的重要概念包含:其一,美國终极要整理那些“地痞國度”,绝不克不及容忍他們具有核兵器、化學兵器或生物兵器(所谓的大范围杀伤性兵器);其二,美國有权利和义務經由過程利用兵力使“國际情况朝着有益于美國的标的目的成长”,在海外颠覆與美國為敌的當局,實現政权變動,拔擢親美政权,在中东推動民主化,“踊跃倾销美國的原则和辦理方法——民主、自由市場經濟、尊敬小我自由”。(11)“9·11事務”使得新守旧主义者們得以将他們的這些理念付诸實践。正如美國约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罗·尼采(Paul H.Nitze)高档國际瓜葛學院钻研员、前《洛杉矶時報》驻北京记者站主任孟捷慕(James Mann)指出的,“9·11事務”以前,‘新美利坚帝國’交际政策的設計师們就認定,跟着暗斗的竣事,美國對中东的政策已没有需要與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地域酋长國如许的独裁政权搅和在一块儿了。(12)也就是说,美國不必要依靠與這些專制國度结盟来保护其在中东的长处,由于他們認為,中东地域民主轉型的前提已成熟。“9·11事務”成為美國推廣對中东新政策的催化剂和捏词,為小布什當局试圖将中东纳入“美利坚帝國”的邦畿打開便利之門。(13)

美國粹界關于“美利坚帝國”的钻研大致可分為三個門户。第一個門户称為“帝國的热情者”。他們欣悦地接管“美國事帝國”這一根基果断,并認為這對美國和世界有着踊跃意义,强烈请求美國在帝國的扶植方面履行更具延续性、更刚强、更具進攻性的政策。弗格森傳授2004年出书的專著《庞然大物:美利坚帝國的兴衰》算是這一門户的代表作之一。他認為,虽然美國在军事、經濟和文化方面有绝對的上風,美國却很难将本身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國度,這主如果由于美國人對帝國主义的抵制,是以美國没法很好地操纵本身的气力和权利。弗格森認為,美國自自力以後就具备帝國特性,可是美國人回绝認可這個究竟。因為海内政治身分和文化傳统的影响,美國人在帝國創建和殖民勾當中常常有始無终。他批判美國人“對社會平安的存眷大大跨越對國度平安的關切”。他認為,21世纪比任什麼時候候都更必要帝國,由于帝國可以有用節制沾染病的傳布,可以颠覆專制者,可以终止地域性战役,歼灭可怕组织。虽然他本人是英國人,弗格森暗示接待“美利坚帝國”。(14)成心思的是,對付美國要不竭扩展國际影响力的目标,“帝國的热情者”却给出了分歧的谜底。以聞名政论家卡根和美國智库交际瓜葛委员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钻研员布特為代表的新守旧主义派認為,帝國的存在是為了匹敌國际系统中新的平安威逼。(15)而自由主义學者,如加拿大當局前政要、現任哈佛大學傳授的伊格纳季耶夫和斯坦福大學傳授弗格森则夸大,為了道义和人性主义的原因此創建帝國才是题中應有之义。(16)

第二個門户是“帝國的批判者”。他們一样接管“美國事帝國”的论断,但認為這對全世界是有害的。與“帝國的热情者”雷同,帝國的批判者們也由于分歧的原因此對美國作為帝國提出批判。自由主义的批判者,如哈佛大學约瑟夫·奈傳授、牛津大學阿什(Timothy Garton Ash)傳授试圖从世界成长的大趋向上论述一种纪律,即军事气力在國际政治中已再也不见效,好斗的帝國主义政策會粉碎自由主义的全世界秩序。是以,創建帝國只會起到拔苗助长的感化。(17)實际主义的评判者,如美國智库自力钻研院(Independent Institute)军事阐發家伊兰、哥伦比亚大學傳授斯奈德则从保护美國长处的态度上主意,帝國主义政策将美國拖入對海外國土的庇护,其价格十分庞大,如许的政策难觉得继,更會加快美國气力的阑珊。(18)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如纽约都會大學精采傳授哈维、英國伦敦國王學院傳授卡利尼科斯则認為,美國作為帝國事有违品德規范、并是在經濟上對其他國度举行抽剥的一种举動,美國试圖操纵其优胜的物资气力,将自由市場的本錢主义轨制强加给全球,以便掠夺其他國度的资本。(19)

2012年,美國两位聞名交际史學家韩德(Michael H.Hunt)和梁思文(Steven I.Levine)出书了《帝國之弧:美國在亚洲的战役——从菲律宾到越南》。作者認為,美國在东亚創建帝國的進程始于1898-1899年美西战役後美國占据菲律宾,并在1945年承平洋战役竣事時到达最飞腾,继而在1950-1953年朝鲜战役時代遭到重創,到20世纪60年月末70年月初美國深陷越南战役泥沼,其在东亚的帝國也随即阑珊。作者認為,這四場战役是“一部汗青剧的四幕”,展示了美國人受意识形态狂热的主导,利用最残暴無情的军事手腕,试圖用本身的理念扭轉亚洲、節制亚洲人民運气的進程。(20)除追溯美利坚帝國的汗青,另有學者钻研了美國汗青上的反帝思潮、反帝活動和反帝代表人物,代表作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學傳授泰瑞尔和英國牛津大學傳授塞克斯顿合编的《帝國的孪生兄弟:从開國早期到反恐年月美國的反帝》。(21)

2013年10月,美國《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特刊,颁發了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汗青學傳授安德森钻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國交际政策的长文。在這篇滚滚弘论中,安德森為人們勾勒了美國全世界帝國系统創建的進程。他责怪美國事個贪心的全世界性帝國,認為美國的交际政策是美國精英抽剥無產阶层的东西,美國的大计谋是經由過程國度气力的绝對上風来促成“本錢的最大长处”。(22)该文颁發後,在學術界引發遍及而长期的震動。此中,批判的声音占了很大比例。《交际史》在2015年4月以论坛的情势颁發了一组專家评论,包含聞名暗斗史專家莱夫勒(Melvyn Leffler)傳授、圣地亚哥州立大學霍夫曼(Elizabeth C.Hoffman)傳授在内的大牌學者們對安德森的那篇长文举行了锋利的批判,称其除销售和學舌“威斯康辛學派”對美國交际批判的陈词谰言,乏善可陈,遑论新證据和新内容了。(23)

第三個門户是“帝國的猜疑者”。他們認為,把帝國的帽子套在美國人頭上,讓“山姆大叔”很是無辜,由于美國的计谋从本色上偏偏是反帝的。“帝國的猜疑者”認可美國具有绝對的军事和經濟资本,但也存在不少阻拦美國履行帝國主义政策的停滞。美國水兵钻研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傳授西蒙斯認為,現今的國际老例否决征服,這就排除美國像“傳统的征服者”同样随心所欲。(24)守旧派评论员、美國智库伦理和大众政策中間(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高档钻研员库尔茨从體系體例和文化上為美國辩解,認為美國繁冗的权要機構、@公%2gK6A%众對战%212Bw%役@伤亡的极度敏感和否决、反帝的政治思惟系统等像不成跨越的防火墙,破除美國帝國工程扶植的可能性。(25)普林斯顿大學傳授伊肯伯里则从美國人的举動特性来為其摆脱。他認為,美國偏向于通過量國联盟和國际组织来展開對外勾當,這恰是美國和傳统帝國的一個首要區别,(26)“這不是帝國,而是由美國所带领的、公然的、民主的政治秩序,没有符合的名字,也没有汗青先例”(27)。

這一門户的代表作為霍夫曼的《美國评判员》和弗兰克·宁科维奇的《全世界共和國:美國不經意突起為世界强國》。前书認為,“美國如今不是,汗青上也不是一個帝國”,美國不外是一個利己主义國度罢了,只是在國际事件方面經常以老迈自居,充任了一個费劲不奉迎的“评判员”的脚色,本身也支出了极其昂扬的价格。(28)後书主意,“美國對外瓜葛比帝國的觀點多出不少方面,如反帝的特性。在國际政治中,不少國度自動向美國的态度挨近。在所谓的美利坚帝國,美國相對于较少利用高压政治或向其他國度索取贡品。”(29)

2、有關“美利坚帝國”的界定

环抱“美利坚帝國”争辩的焦點問题,是美國究竟是不是個帝國。(30)而這触及“帝國”這個觀點事實應當顺从廣义界说仍是狭义界说。狭义界说夸大的是一個@國%y5O64%度對另%73i57%外%73i57%一@個國度的主权節制,“是指對其他國度的武力占据和節制,而被占据國度的人們没有政治介入权”。哥伦比亚大學傳授多伊把這個觀點详细化為“一個帝國的社會對一個扈从社會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有用節制”。(31)廣义界说夸大的是帝國與扈从國在权利和影响力方面的差别,而不是明白的節制瓜葛。比方,哈佛大學傳授梅尔将帝國界说為“权利资本和影响力的不服等”(32)。伊格纳季耶夫認為,帝國“其實不必要殖民地”,仅仅必要“能構建和節制全世界秩序”。(33)同時,“帝國”應與“帝國主义”區分隔来。斯坦福大學傳授阿伯内西将“帝國主义”界说為“創建帝國的進程”。(34)必要指出的是,帝國主义不必定致使帝國的發生,由于“帝國主义”的交际政策可能因本地人民的抵挡和其他大國的牵制而失败。(35)但可以必定的是,帝國推行的必定是“帝國主义”的交际政策。

狭义界说的最大上風是其正确性。那些喜好用狭义界说的人認為,若是帝國的觀點太宽泛,包含除并吞其他國度國土以外的各類情势的影响力,那末這個觀點就再也不是有针對性的阐發东西。究竟上,很多關于帝國的廣义界说,把本錢主义的全世界“收集气力”定性為一种類型的帝國,這類認定已超越了咱們對帝國觀點的知识性理解。(36)狭义觀點的最大缺失是它不敷機動。由于夸大政治主权,狭义觀點只能考查较着的、长期的節制瓜葛。虽然很多學者認為非正式的政治权利,如肯定议程或社會化等對理解帝國節制十分首要,但它們其實不属于狭义帝國的范围。(37)别的,人們很难果断,一個國度是何時以帝國的方法節制另外一個國度的主权的。究竟上,一國對另外一國施行“庇护”、军事占据、在第三國驻军都是主权不服等的例子,而如许的例子如今已習以為常,尤以美國最甚。(38)

廣义或狭义的帝國界说合适美國吗?持廣义界说的人們認為,小布什总统的交际政策有较着的帝國偏向。美國科罗拉多學院傳授亨德里克森明白提出,小布什當局单邊主义和先發制人的战役代表了“美國交际政策的一個新标的目的……一旦實現……将付與美國交际史無前例的帝國特性”(39)。芝加哥大學傳授卡明斯也認為,小布什當局将美國部队派往世界各地,将“帝國島链”(archipelago of empire)延长到有史以来最远的处所,帝國的特性已不言自明。(40)而那些利用狭义界说的學者则對上陈说法提出质疑。比方,曾在两位布什當局任职、担當過“9·11事務”查询拜访天下委员會(9/11 Co妹妹ission)履行主任的泽利科夫傳授忿忿不服地認為,把美國比方成帝國事“惹人瞩目标,但也是歹毒的”,由于“真實的帝國事主权國,不但仅是影响力”。(41)2004年,美國副总统切尼(Richard Cheney)活着界經濟论坛演讲時,宣称“若是咱們是帝國,咱們會统治地球上比咱們@如%3tdV8%今大很%77e1L%多@的國土”。(42)

笔者認為,从狭义界说来看,帝國必需是對其他國度大面积國土的節制,从這個角度来看,美國不克不及算帝國。按照2015年的统计,美國及其15块从属地加起来也只有世界陆地面积的6.5%,而美國及其从属地的生齿加起来也只有世界生齿的5%;而大英帝國在其全盛時代,在美洲、亚洲和非洲有大面积的殖民地,同時统治着世界生齿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43)正如钻研英國帝國史的學者們就若何界说“自由商業帝國主义”争辩不休同样,關于“美利坚帝國”界说的争辩現實上既阐明不了、也解决不了任何問题。實在,最首要的問题是将来是不是會有外部压力或内部動力强逼或鼓励美國去拓展其帝國的脚色。从這個角度動身,最有钻研价值的生怕仍是下面這個問题,即美國事若何瓜代利用包含霸权、帝國和夹杂等法子钻营實現本國的交际方针的?

3、“美利坚帝國”存在的根本

环抱“美利坚帝國”存在的根本,學者們没有告竣共鸣。一些學者夸大政治方面——帝國统治权的首要性、與列國的合约、军事和技能方面的上風。(44)另外一些學者则凸起經濟方面——索取和征集贡品的首要性、掠夺原质料、培育提拔凭借瓜葛等。(45)由此便衍生出此外一個問题:“美利坚帝國”是美國军事气力所酿成的地缘政治的成果,仍是美國贸易和金融影响力所致使的經濟產品?

很多學者認為,美國事經由過程军事手腕扩大其影响力的。這方面的證据俯拾皆是,且具备實足的说服力。按照美國國防部2014年9月的数据,美國活着界上除本土以外的42個國度有587個军事基地和举措措施。(46)按照美國國防部2015年3月的数据,美國在外洋驻军大致15.2万人,此中80%,在东亚和欧洲。(47除臭機,)按照斯德哥尔摩國际和平钻研所2015年年鉴,2014年美國军费预算為6,100亿美元,大致是排名第二位的中國军费预算的三倍,跨越排名第二至第八位七國军费预算之总和,占到美國國民出產总值的3.5%,是全球军费预算总数的34.3%。毫無疑难,美國具有着當當代界最壮大的军事气力,這是其推廣侵犯政策的關頭。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傳授波森認為,美國军事上的绝對上風“為美國施行霸权主义的交际政策供给了比任何其他國度更加有益的军事潜力”(48)。哈佛大學罗森傳授主意,“美國對有组织的军事气力的垄断性利用”是保护“美利坚帝國”持久存在的關頭。(49)

另外一些學者则夸大,美國偏偏是經由過程經濟手腕来包管本身在海外的影响力,他們供给的数据阐發一样具备难以回嘴的权势巨子性。(50)按照國际货泉基金组织的数据,2014年世界列國海内出產总值(GDP)排名最高的仍為頭号經濟强國美國,其經濟总量达174,189.25亿美元,约占全世界經濟总量的22.5%。2013年,美國出口总量為23,000亿美元,占美國海内出產总值的13.5%,為美國缔造了1,130万個事情機遇。(51)按照2003年的数据,从1995年到2003年的八年間,世界出產总量60%的积累增加是由美國鞭策的。(52)英國聞名國际經濟學傳授斯特兰奇曾称,美國“军團不是军事的而是經濟的”。(53)美國斯沃斯莫尔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库尔思傳授称美國為“信息收集和公共文化的帝國”(54)。英國國际瓜葛學者高恩一语中的:“美利坚帝國”的社會属性一向是“先辈的本錢主义世界”,恰是這個属性,為美國本錢主义向外扩大供给了最直接、最便捷的组织機構。(55)

客觀上说,军事和經濟身分是美國确保其上風职位地方的两翼,要區别两者孰重孰轻,既是一個绕不外去的理论與實践的命题,又在推演進程中構成斩不竭、理還乱的悖论。若是说“美利坚帝國”存在的重要根底是军事上風,那末人們可能會猜测美國交际的重心會放活着界上不不乱的地域,以确保這些地域的場面地步不會失控,继而影响美國的國度长处和全世界计谋。相反,若是说美國的重要目标是主宰全世界經濟秩序,那末人們有来由揣度,向新兴的市場地域如波兰、捷克、土耳其扩大,必定是美國全世界事件确當務之急。若是军事斟酌是首要的,政策制订者們出格必要斟酌美國军事职员的匮乏和大范围杀伤兵器的分散如许的严重問题。(56)但是,若是經濟考量处于优先职位地方,那末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竞争和美國大额度的外债又成為了美國當局难以醒来的梦魇。(57)這些争辩凸起了用单一缘由诠释帝國的局限性,和理解經濟、政治和文化身分互相感化的首要性。(58)更多钻研表白,配合的思惟和身份認同在帝國扩大和维系帝國系统中,起到了十分首要的感化。(59)虽然“官方的诠释口径”更多地夸大政治或經濟的考量,可是“种族”、“天定数運”這些意识形态身分經常鞭策着美國的對外勾當,并在潜移中發力,而這一切都没法進入物资情况主导的任何一种计较和推演。(60)

在美國交际史上,常常產生因為本地环境的不成展望和不成節制而使得美國的政策制订者們没法實現预設方针,如许的例子不乏其人。比方,美國入侵伊拉克以前,曾有規划收编和革新30万至40万人的伊拉克平安军队“用于供给平安、修路和完成美國占据時代其他應急使命”。(61)但是,在苦战時代,伊拉克部队被闭幕,英美联军和战後建立的伊拉克當局没法依靠本地部队来阻拦掳掠举動的產生。(62)一样,英美联军也曾規划任用伊拉克的旧官员和商人来帮忙施行战後經濟重修事情。但是,當英美联军达到巴格达并起頭策動战後重修時,發明伊拉克中心當局各個部分和機構已被洗劫一空,公事员也早已溜之大吉。(63)如许的案例几回再三表白,若是没有本地人的有用共同,并缺少對本地环境的通盘掌控,富强如美國者也没法将其压服性的军事上風和經濟资本轉化為帝國的樂成。

若是说經濟垄断和军事上風是确保帝國對外干與得到樂成的需要前提,那末被干與地域幻化莫测的“沙岸”则是充實前提。固然,帝國的任務也能够帮忙構建國度的政治或經濟长处,但這常常其實不在政策制订者們最初的設計底本里。终极,文化的架構與濡染安排并影响着帝國的举動,而挞伐之舟的走向與航程,常常由于情况與物资的身分而没法展望。笔者認為,帝國的創建起首不是對母國海内經濟需求合适逻辑的、理性果断與决议计划以後的應運而生,更多的是當局各部分之間分歧本能機能的互動、本地的經濟實际、各類文化身分和人缘际會等多种情景之交互助用的成果。

4、“美利坚帝國”的本錢與收益

有關“美利坚帝國”争辩中的最後一個很有争议的問题是若何评估帝國的本錢與收益。這必要答复一系列繁杂的問题。起首,帝國實現了所寻求的方针吗?其次,若是帝國到达了所寻求的方针,那末,與利用其他法子比拟,投入與產出的性价比又是怎麼?最後,創建帝國事否只對母國有益?帝國事不是也為被统治的那块地皮上的人民缔造了福祉?

若何评估“美利坚帝國”交际的成效确切不是轻易答复的問题。2004年,小布什总统声称,自反恐战役起頭以来,四分之三的基地组织頭子要末被捕捉要末被歼灭。(64)但是,同期很多媒體表露,基地组织新招募的成员数量正在剧增。(65)小布什當局的“反恐”绩效事實掺了几多水份,不能不讓人發生重大迷惑。别的,還必要對基地组织機構有正确的领會,這對评估美國交际是不是樂成,無疑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變。(66)一些钻研表白,若是美國選擇交际手腕,美國或许不必要支出如斯惨痛的人力和物力价格,在伊拉克打一場没有定向收益、却讓本身捉襟见肘的战役。(67)但相反的概念则對峙说,若是美國在2003年没有入侵伊拉克,厥後所支出的价格生怕更大。确切,美國在战前對伊拉克施行停止政策相联系關系的军事举措,如規定“禁飞區”等,每一年要耗费大致145亿美元。(68)一旦停止政策失败,再對伊拉克開战,将要损耗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創建帝國的工程可能會从方方面面影响一個大國的政治經濟學和计谋情况。有些學者認為,帝國的後果是较着的、可展望的而且是可以節制的。但是,帝國政治經濟學历来都是不明白或不成展望的。正如已故加州理工學院社會科學傳授戴维斯等人的钻研所显示的,帝國的计谋决议计划在资本的分派方面是必要掂量的,可能會對海内經濟發生不成预感的反弹。(69)以美國2001年反恐战役以来的耗费為例。按照2014年12月的数据,13年美國用于反恐战役的预算開支為1.6万亿美元,此中92%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役。(70)而這一耗费比美國20世纪履历的几場重大战役(计较通货膨胀身分後)的開支大很多:一战為2,000亿美元;朝鲜战役為3,500亿美元;越南战役為5,000亿美元。(71)為了给战役輸血,美國联邦赤字在2009年財務年度到达1.4万亿美元,占美國昔時海内出產总值的9.9%,到达1945年以来的最高程度。(72)這些数字還不包含临時看不到的因為這場@战%212Bw%役對海%oBV1Y%内@經濟可能發生负面影响的其他数据。按照哈佛大學學者比尔姆斯(Linda Bilmes)和哥伦比亚大學傳授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006年颁發的钻研陈述,伊拉克战役最初三年中阵亡和伤残的美军兵士所酿成的劳動力损失、再加之那些在伊拉克参战的豫备役兵士作為布衣可能挣到的工资,总数在1,870亿至3,050亿美元之間。(73)按照2013年的钻研,若是算上美國當局将要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役的老兵承當持久醫療辦事、伤残補贴金和由此酿成的劳動力损失等抵偿與開支,這两場战役将是美國汗青上最昂贵的战役,用度高达4万亿至6万亿美元。(74)别的,因為中东地域的政治不不乱致使油价上涨,使得美國每一年入口原油必要多付出250亿至500亿美元。(75)别的,帝國的价格不但仅来自物资方面,現今的一些评论家乃至認為,美國文化话语的粗鄙化、战役對美國民主品格的腐蚀與异化,都與美國的帝國勾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關系。(76)

對帝國统治影响力难以评估的另外一個缘由,是从属國的政治环境很难顺應帝國政策制订者的请求。虽然很多帝國确當权者但愿扭轉从属國的本土政治生态,以便更好地為帝國的长处辦事,但是,从属國固有的社會布局與文化布局經常抵制帝國所巴望看到的那种變革。迩来一些钻研印度初期殖民史的著作印證了如许一個究竟,印度社會若無其事地抵制了英國官员扭轉現實存在的印度社會經濟布局的诡计和為此支出的所有尽力。這些钻研表白,英國的殖民统治對印度社會和經濟機構的影响十分有限。(77)現實上,大英帝國在對印度殖民统治時代,很少具有足够的资本做他們想做的事,而印度社會的精英們,包含那些與英國人互助的上层人士,常常借力使力,操纵英國的殖民统治為他們本身的长处辦事。(79)這些钻研显示,殖民地人民出于各自的目标、长处、機遇和可能性,會在很大水平上對帝國的久远计划举行有组织或自觉的抵制、點窜與倾覆。(80)帝國可以在殖民地行使强权,但是,民之如水,载舟也能覆舟,所有的收益预期都不成能一相甘愿地用帝國的算盘打出来。

“美利坚帝國”在這方面的环境若何?自傲的小布什當局經常声称,美國的气力上風可以很轻易地扭轉本地社會。2004年10月,白宫的一名高档参谋志满意满地奉告《纽约時報》,“咱們如今是個帝國啦!咱們一旦举措,可以實現咱們的實际需求”(81)。但是,恰是因為本地人民的抵制和分歧作,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没法實現布什當局的最高方针。最较着的例證是,在伊拉克,美國入侵以後于2003年4月創建的联军姑且权利機構(the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但愿“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则實現伊拉克的經濟變化。”(82)但是始料未及的是,本地人春联军姑且权利機構的不满與匹敌使這一規划底子没法付诸施行。伊拉克新當局的部长們,大可能是持久离開本土、多年亡命海外的政治精英,缺少引导贯彻這一變化的履历。(83)伊拉克國有公司已紧张掉队于顷刻万變的現代贸易社會,其贸易操作套路几近還在20世纪打轉,底子没有能力、没有機遇在市場經濟中的公允竞争中胜出。(84)伊拉克各部落的首级們则專注于庇护本身對當地經濟的垄断权。(85)紧张泛滥的腐劣行為和不法暗盘举動更是落井下石地粉碎了自由化的經濟标的目的。(86)成果,不少计划中的經濟鼎新方案化為乌有,伊拉克經濟重修之舟無可何如地停顿。(87)

以上钻研表白,美利坚帝國的本錢與收益的计较今朝看来只能是一本不明不白的胡涂账。正如英國帝國史钻研所显示的,即便在過後看来,也很少有同一的尺度评估帝國交际政策是不是樂成。别的,帝國對殖民地人民的影响也不是单一和明白的,而是多条理和繁杂的。本地人的抵制和政策贯彻進程中的各類“抛、冒、滴、漏”,使得殖民政府扭轉殖民地社會和人民的勾當變得寸步难行。从這個意义上说,评估帝國干與的本錢與收益,不单坚苦重重,也势必吃力不讨好。

究竟上,只要美國的政治、經濟和军事气力依然活着界上处于無以對抗的职位地方,就會有人继续主意美國在海外驻军并举行军事干與。正由于如斯,有關“美國事否是帝國”的争辩将會延续下去。經由過程對以上文献梳理和争辩近况的辨析,笔者有一得之鄙见與大师分享。

第一,那些認為由于美國壮大以是它必定就是個帝國,或由于美國的自力一样艰巨地脱胎于對殖民主义的浴血抗争,美國開國理念否决征服其他國度,是以美國就是反帝的说法具备较着的局限性與单方面性。大量的钻研显示,帝國的扩大,凡是的布景是由于本身气力壮大而致使的意志與野心的膨胀,但也不乏如许的情景,為應答可能呈現的實际危機不得已而為之。从這個意义上说,帝國的举動目标也并不是颠末沉思熟虑。那些經由過程帝國的视角来钻研美國交际政策的學者,有需要考查一下非政治身分是若何将一個國度卷入日趋進级的帝國扩大举動的。笔者認為,與其為了帝國的界说争辩不休,還不如将钻研的重點集中于探究在甚麼样的环境下,美國有可能采纳帝國主义的方法举行對外干與。从對保护世界和安然平静安定、進而對今世文明過程有所裨益的角度而言,這類钻研更能凸显其實际价值。

第二,以往的钻研要末从政治军事、要末从本錢和經濟的单一角度来考查美利坚帝國,没法迫近問题的内核。究竟上,政治和經濟的互相感化經常會在帝國扩大@以%84776%前和以%bP36A%後@,以没法预感的、不成事前预設的情势表示出来。一样首要的是,帝國在應用其军事或經濟能力時,送女友禮物推薦,經常遭到被征服國本地环境的紧张制约。笔者認為,钻研者除钻研美國硬气力、软气力方面的上風,更有需要钻研和構建一個與“美利坚帝國”影响力的微觀根本相干的了了的理论框架。

第三,有關美利坚帝國的影响力是一目明了和可展望的概念,有着较着主觀揣测的色采。有時辰,帝國的創建常常是為了應答萍水相逢的政治压力和本地的風云际會,是以,即便是在事發以後,要权衡和评估帝國的後果也是好不容易的,更加關頭的是,因為本地社會的顺應性和對外國统治的抵制,帝國對被征服國度本地社會成长的影响很少能像估计和厥後鼓吹的那样大。任何對帝國的成果和風险過度的衬着,不管从學術仍是从國际社會的實际角度而言,都是有害的。是以,此後的钻研必要肯定更有用的评估尺度,通過量种案例的比力钻研,来考查“美利坚帝國”在分歧情况與前提下發生的详细影响力。

第四,参军事和經濟上来看,美國事個無與伦比的帝國,但在思惟和文化方面,美國對其他國度的影响力固然庞大,但還不克不及無穷度地包辦一切。从概况上看,美國主持、制订并极力保护現今國际政治和經濟秩序,嘉奖那些依照美國承認的國际規范行事的國度,赏罚所谓的“违規者”。但是,“美利坚帝國”與汗青上的帝國究竟结果有着本色上的區分。現今的美利坚帝國,是創建在與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國彻底分歧的物资根本、文化觀念和思惟系统之上的。欧洲殖民帝國最底子的特性是政治節制和國土占据,而今天,虽然美國如今的军究竟力和經濟资本独步全國,即便大英帝國最壮盛時代也不成與之同日而语,但最少在對其他國度的政治節制上,美國的作為與昔時的日不落帝國确切不成等量齐觀。

文章重要论及美國官場和學界關于美國事否為帝國的争辩,行文間也触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國度學者的概念。

注释:

①约瑟夫·奈:《伊拉克以後的美國权利與计谋》(Joseph Nye,"U.S.Power and Strategy after Iraq"),《交际事件》(Fareign Affairs)2003年第4期,第60页。

②迪米特里·西梅什:《美國的帝國窘境》(Dimitri Simes,"America's Imperial Dile妹妹a"),《交际事件》2003年第6期,第93页。

③乔治·沃克·布什:《2002年6月在西點军校订士官生的發言和2002年11月在白宫對老兵的發言》,《乔治·布什总统演讲選集,2001-2008》(Selected Speeches of President George W.Bush,2001-2008),,第12七、136页。

④卡塔尔半島電视台访谈拉姆斯菲尔德,2003年2月25日;卡塔尔半島電视台访谈鲍威尔,2003年2月23日。

⑤《奥巴马总统在埃及開罗大學關于新出發點的發言》("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a New Beginning,Cairo University,Cairo,Egypt"),2009年6月4日,,2015年6月10日。

⑥尼尔·弗格森:《回绝認可的帝國:美國帝國主义的极限》(Niall Ferguson,"An Empire in Denial:The Limits of US Imperialism"),《哈佛國际评论》(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2003年第3期,第64-69页。

⑦威廉·A.威廉斯:《現代美利坚帝國的本源:對市場社會社會心识發展與成型的钻研》(William A.Williams,Roots of the Modern American Empire:A Study of the Growth and Shaping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a Marketplace Society),兰登书屋1969年版。

⑧盖尔·伦德斯泰特:《受约请的帝國?1945-1952年間的美國與西欧》(Geir Lundestad,"Empire by Invit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1945-1952"),《和平钻研杂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86年第3期,第263-277页。

⑨迈克尔·考克斯:《帝國、帝國主义和布什主义》(Michael Cox,"Empire,Imperialism and the Bush Doctrine"),《國际钻研评论》(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4年第4期,第589页。

⑩關于新守旧主义的會商,可拜见斯蒂芬·麦克格林奇《新守旧主义與美國交际政策》(Stephen McGlinchey,"Neoconservativ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電子國际瓜葛》(E-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9年6月1日;马克斯·布特:《新守旧主义到底是甚麼?》(Max Boot,"What the Heck Is a'Neocon'?"),《華尔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2年12月30日;姜振飞、姜恒:《新守旧主义與布什當局的交际政策》,《今世世界與社會主义》2005年第4期。小布什當局時代担當副总统的切尼(Dick Cheney)和國防部常務副部长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是新守旧主义交际政策的旗頭。

(11)罗伯特·卡根、威廉·克里斯托尔:《當前的伤害》(Robert Kagan and William Kristol,"The Present Danger"),《國度长处》(The National Interest)2000年春字号,第62页;威廉·克里斯托尔、罗伯特·卡根:《新里根主义交际》(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Toward a 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交际事件》1996年第4期,第27页。

(12)孟捷慕:《“火神派”的突起:布什战役内阁史》(James Mann,The Rise of the Vulcans: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维京出书社2004年版,第353页。

(13)克里斯托弗·莱恩、布雷德利·A.赛耶:《有關美利坚帝國的辩说》(Christopher Layne and Bradley A.Thayer,American Empire:A Debate),劳特利奇出书社2007年版,第61页。

(14)尼尔·弗格森:《庞然大物:美利坚帝國的兴衰》(Niall Ferguson,Colossu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企鹅出书社2004年版。

(15)罗伯特·卡根:《善良的帝國》(Robert Kagan,"The Benevolent Empire"),《交际政策》(Foreign Policy)1998年夏日号,第24-35页;马克斯·布特:《美利坚帝國實例阐發》(Max Boot,"The Case for American Empire"),《旌旗周刊》(Weekly Standard)2001年第5期;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委曲的帝國主义者》(Sebastian Mallaby,"The Reluctant Imperialist"),《交际事件》2002年第2期。

(16)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帝國的杂事:在波斯尼亚、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國度重修》(Michael Ignatieff,Empire Lite:Nation Building in Bosnia,Kosovo,and Afghanistan),葡萄出书社2003年版;大卫·里夫:《自由帝國主义的新期間》(David Rieff,"A New Age of Liberal Imperialism?"),《世界政策杂志》(World Policy Journal)1999年第2期,第10页。

(17)约瑟夫·S.奈:《隶属的庞然大物》(Joseph S.Nye,"The Dependent Colossus"),《交际政策》2002年第2期,第74-77页;约瑟夫·S.奈:《美國权利的自相抵牾:為甚麼世界上独一的超等大國不克不及单干》(Joseph S.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牛津大學出书社2002年版;G.约翰·伊肯伯里:《自由主义與帝國:美國单极期間世界秩序的逻辑》(G.John Ikenberry,"Liberalism and Empire:Logics of Order in the American Unipolar Age"),《國际钻研评论》2004年第4期,第609-630页。

(18)伊凡·伊兰:《帝國出局:新帝國主义及其致命弱點》(Ivan Eland,"The Empire Strikes Out:The 'New Imperialism' and Its Fatal Flaws"),《政策阐發》(Policy Analysis)第459期,2002年11月26日,第6-13页;杰克·斯奈德:《帝國的诱惑》(Jack Snyder,"Imperial Temptations"),《國度长处》2003年春天号,第29-40页。

(19)大卫·哈维:《新帝國主义》(David Harvey,The New Imperialism),牛津大學出书社2003年版;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美利坚帝國的大计谋》(A1ex Callinicos,"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American Empire"), 《國际社會主义杂志》(International Socialism Journal)第97卷,2002年冬日号;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美國权利的官場要员:布什當局的世界規划》(Alex Callinicos,New Mandarins of American Power: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Plan for the World),政體出书社2004年版。

(20)韩德、梁思文:《帝國之弧:美國在亚洲的战役——从菲律宾到越南》(Michael H.Hunt and Steven I.Levine,Arc of Empire:America's War in Asia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Vietnam),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學出书社2012年版,第1页。

(21)伊恩·泰瑞尔、杰伊·赛克斯顿编著:《帝國的孪生兄弟:从開國早期到反恐年月美國的反帝》(Ian Tyrrell and Jay Sexton,eds.,Empire's Twin:U.S.Anti-imperialism from the Founding Era to the Age of Terrorism),康奈尔大學出书社2015年版。

(22)這两篇文章在2015年结集出书,拜见佩里·安德森《美國對外政策及其思惟家們》(Perry Anderson,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Thinkers),韦尔索出书社2015年版。

(23)《论坛:美國對外政策及其思惟家們》("Forum: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Thinkers"),《交际史》(Diplomatic History)2015年第2期,第359-409页。

(24)安娜·西蒙斯:《征服的灭亡》(Anna Simons,"The Death of Conquest"),《國度长处》2003年春天号,第42页。

(25)斯坦利·库尔茨:《民主帝國主义:一本蓝圖》(Stanley Kurtz,"Democratic Imperialism:A Blueprint"),《政策评论》(Policy Review)2003年4月1日;本杰明·巴伯:《帝國主义仍是互相依存》(Benjamin Barber,"Imperialism or Interdependence?"),《平安對话》(Security Dialogue)2004年第2期,第240页;沃尔特·A.麦克杜克尔:《回到基来源根基理:美國國策的八大傳统》(Walter A.McDougall,"Back to Bedrock:The Eight Traditions of American Statecraft"),《交际事件》1997年第2期,第140-146页。

(26)G.约翰·伊肯伯里:《美國的权利與本錢主义的民主帝國》(G.John Ikenberry,"American Power and the Empire of Capitalist Democracy"),《國际钻研评论》2001年第5期,第19一、202页;《帝國的幻觉:界定新美國秩序》(“Illusions of Empire:Defining the New American Order"),《交际事件》2004年第2期,第154页;《美國與权利的抵牾心态》(“America and the Ambivalence of Power"),《現今史》(Current History)2003年11月号,第377-382页。

(27)G.约翰·伊肯伯里:《帝國的幻觉:界定新美國秩序》,第154页。

(28)伊丽莎白·C.霍夫曼:《美國评判员》(Elizabeth C.Hoffman,American Umpire),哈佛大學出书社2013年版,第13-1五、17-18页。

(29)弗兰克·宁科维奇:《全世界共和國:美國不經意突起為世界强國》(Frank Ninkovich,Global Republic:America's Inadvertent Rise to World Power),芝加哥大學出书社2014年版,第279页。

(30)迈克尔·考克斯:《帝國、帝國主义和布什主义》,第598-601页。

(31)迈克尔·W.道尔:《帝國》(Michael W.Doyle,Empires),康尔大學出书社1986年版,第30-47页。

(32)查尔斯·S.梅尔:《一個美利坚帝國?21世纪世界政治中的邊陲與和平問题》(Charles S.Maier,"An American Empire? The Problems of Frontiers and Peac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Politics"),《哈佛杂志》(Harvard Magazine)2002年第2期,第1页。

(33)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帝國的杂事:在波斯尼亚、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國度重修》,第54页。

(34)大卫·阿伯内西:《全世界统治的動力學:1415-1980年欧洲人在海外的帝國》(David Abernethy,The Dynamics of Global Dominance:European Overseas Empires,1415-1980),耶鲁大學出书社2000年版,第21页。

(35)布鲁斯·帕罗特:《从比力的角度阐發苏联的轉型》(Bruce Parrott,"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凯伦·戴维莎、布鲁斯·帕罗特编:《帝國的最终?》(Karen Dawisha and Bruce Parrott,eds.,The End of Empire?),夏普出书社1997年版,第8页。

(36)大卫·S.德瓦尔:《收集权利與全世界化》(David S.Drewal,"Network Power and Globalization"),《伦理與國际事件》(Ethic &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3年第2期,第90页;迈克尔·哈尔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國》(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Empire),哈佛大學出书社2000年版,第160-182页。

(37)迈克尔·巴奈特、雷蒙德·杜瓦尔:《國际政治中的权利》(Michael Barnett and Ray新北市當舖,mond Duvall,"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國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005年第1期,第39-75页。

(38)斯蒂芬·D.克拉斯纳:《主权:有组织的賣弄》(Stephen D.Krasner,Sovereignty:Organized Hypocrisy),普林斯顿大學出书社1999年版,第3-42页。

(39)大卫·C.亨德里克森:《通向全世界帝國:寻求绝對平安的伤害》(David C.Hendrickson,"Toward Universal Empire:The Dangerous Quest for Absolute Security"),《世界政策杂志》2002年第3期,第1页。

(40)布鲁斯·卡明斯:《美國事帝國主义國度吗?》(Bruce Cumings,"Is America an Imperial Power?"),《現今史》2003年11月号,第358页。

(41)菲利普·泽利科夫:《國度平安的變化》(Philip Zelikow,"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國度长处》2003年春天号,第18-19页。

(42)埃里克·舒米特、马克·兰德勒:《切尼号令為反恐加倍連合起来》(Eric Schmitt and Mark Landler,"Cheney Calls for more Unity in Fight against Terrorism"),《纽约時報》(New York Times)2004年9月25日,第10页。

(43)尼尔·弗格森:《回绝認可的帝國:美國帝國主义的极限》,第64页。

(44)查尔斯·蒂莉:《帝國事若何竣事的》(Charles Tilly,"How Empires End"),凯伦·巴基、马克·冯哈根编:《帝國以後:多民族社會與國际重修》(Karen Barkey and Mark 感應夜燈推薦,von Hahn,eds.,After Empire:Multiethnic Societies and Nation Building),维斯特维尔出书社1997年版。

(45)保罗·肯尼迪:《大國的兴衰》(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葡萄出书社1987年版。

(46)美國國防部:《根本布局陈述:不動產財富目次概述》(Department of Defense,"Base Structure Report:A Su妹妹ary of the Real Property Inventory"),《2015年財務年度基線》(Fiscal Year 2015),第6页。

(47)美國國防部人事、劳動力陈述和出书物:《按照军种、地域和國度统计的甲士及其家眷分類》(Department of Defense Personnel,Workforce Reports & Publications,"Total Military Personnel and Dependent End Strengths by Service,Regional Area and by Country"),2015年3月31日。美國國防部的這份文件,没有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驻军环境,,2015年7月2日。到2015年年末,美國在阿富汗的驻军仍有大致9,800人。2017年頭奥巴马离职時,美國在阿富汗仍将保存8,400驻军,重要用于對阿军的培训、充任军事参谋和反恐事情。2011年12月,美國已撤出在伊拉克的全数驻军,,2015年7月2日。

(48)巴尔里·波森:《公地的号令:美國霸权的根本》(Barry Posen,"Co妹妹and of the Co妹妹ons:the Military Foundation of US Hegemony"),《國际平安》(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3年第1期,第9页。

(49)斯蒂芬·罗森:《一個帝國,若是你能連结她》(Stephen Rosen,"An Empire,if You Can Keep It"),《國度长处》2003年春天号,第52-61页。

(50)罗伯特·H.韦德:《美利坚帝國的無形之手》(Robert H.Wade,"The Invisible Hand of the American Empire"),《伦理與國际瓜葛》2003年第2期,第77-88页。

(51)斯蒂芬妮·韩、纳塔利·索罗卡:《2013年美國商業概览》(Stephanie Han & Natalie Soroka,U.S.Trade Overview,2013),2014年10月,。

(52)《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2003年9月18日。

(53)苏珊·斯特兰奇:《美利坚帝國的将来》(Susan Strange,"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Empire"),《國际事件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88年第1期,第10页。

(54)詹姆士·库尔思:《移民與帝國動力學》(James Kurth,"Migr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Empire"),《國际长处》2003年春天号,第5-17页。

(55)彼特·高恩:《作為上层修建的帝國》(Peter Gowan,"Empire as Superstructure"),《平安對话》2004年第2期,第259页。

(56)《華盛顿邮報》(Washington Post)2003年6月6日。

(58)迈克尔·曼:《21世纪第一個失败的帝國》(Michael Mann,"The First Failed Empire of the 21st Century"),《國际钻研评论》2004年第4期,第639页。

(59)凯瑟琳·霍尔:《导言》(Catherine Hall,"Introduction"),凯瑟琳·霍尔编:《帝國的文化》(Catherine Hall,ed.,Cultures of Empire),曼彻斯特大學出书社2000年版,第1-36页。

(60)约翰·麦肯齐:《鼓吹與帝國》(John MacKenzie,Propaganda and Empire),曼彻斯特大學出书社1984年版,第15-38页;托尼·巴兰坦:《东方主义與种族:英帝國的雅利安主义》(Tony Ballantyne,Orientalism and Race:Aryanism in the British Empire),帕尔格雷夫出书社2001年版,第1-17页;安德斯·斯蒂芬森:《天定数運:美國破例论與权力帝國》(Anders Stephanson,Manifest Destiny: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希尔和王出书社1995年版,第112-130页。

(61)汤米·法兰克斯:《美國甲士》(To妹妹y Franks,American Soldier),哈勃考林斯出书社2004年版,第419-420页;安德鲁·拉思梅尔等著:《成长伊拉克的平安部分:联军姑且权利機構的履历》(Andrew Rathmell,et a1.,Developing Iraq's Security Sector:The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s Experience),兰德國防钻研所2005年版,第10-11页。

(62)安德鲁·拉思梅尔等著:《成长伊拉克的平安部分:联军姑且权利機構的履历》,第52-53页;赛斯痔瘡栓劑,·G.琼斯等著:《冲突以後創建法令與秩序》(Seth G.Jones,et a1.,Establishing Law and Order After Conflict),兰德國防钻研所2005年版,第118-124页。

(63)安妮·E.亨德森:《联军姑且权利機構在伊拉克經濟重修方面的履历总结》(Anne E.Henderson,"The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s Experience with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in Iraq:Lessons Identified"),《美國和平钻研所138号出格陈述:2005年4月13日》(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Special Report),,第8页。

(64)《消息周刊》(Newsweek)2004年9月8日;《華盛顿邮報》2004年10月22日。

(65)《華盛顿邮報》2004年11月2日、2005年1月14日。

(66)詹姆斯·菲利普斯:《不竭增加的基地组织威逼》(James Phillips,"The Evolving Al-Qaeda Threat"),《傳统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2006年3月17日;布鲁斯·里德尔:《基地组织還击》(Bruce Riedel,"Al-Qaeda Strikes Back"),《交际事件》2007年第3期。

(67)莫顿·阿布罗姆维茨:《伊拉克要紧吗?》(Morton Abromowitz,"Does Iraq Matter?"),《國度长处》2004年春天号,第39-45页。

(69)兰斯·戴维斯、罗伯特·哈登巴克:《贪欲與對帝國的寻求:1860-1912年間英國帝國主义經濟學》(Lance Davis and Robert Huttenback,Ma妹妹on and the Pursuit of Empir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British Imperialism,1860-1912),剑桥大學出书社1980年版。

(70)艾米·贝拉斯科:《“9·11事務”以来伊拉克、阿富汗及全世界反恐举措的价格》(Amy Belasco,"The Cost of Iraq,Afghanistan and Other Global War on Terror Operations Since 9/11"),《國會钻研辦事部第RL33110号陈述》(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4年12月8日,。

(71)《華盛顿邮報》2004年10月26日;威廉·D.诺德豪斯:《伊拉克战役的經濟後果》(William D.Nordhaus,"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War with Iraq"),卡尔凯森等编:《對伊拉克战役:本錢、後果與替换方案》(Carl Kaysen,et al.,eds,War with Iraq:Costs,Consequences and Alternatives),艺術與科學學院2002年版,第54-56页。

(72)國會预算局:《美國联邦预算赤字在2009年財務年度到达1.4万亿美元》(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Federal Budget Deficit Totals MYM1.4 Trillion in Fiscal Year 2009"),2009年11月6日,,2015年10月6日。

(73)琳达·比尔姆斯、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伊拉克战役的經濟本錢:冲突起頭後三年评估》(Linda Bilmes and Joseph E.Stiglitz,"The Economic Costs of the Iraq War:An Appraisal Three Year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flict"),《國度經濟查询拜访局事情陈述第12054号:2006年2月》(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15年10月6日,第12页。

(74)琳达·比尔姆斯:《伊拉克和阿富汗金融遗產:战時决议计划若何束缚此後的國度平安预算》(Linda Bilmes,"The Financial Legacy of Iraq and Afghanistan:How Wartime Spending Decisions Will Constrain Future National Security Budgets"),《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傳授钻研事情论文第RWP13-006号》(Harvard Kennedy School,Facult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eries),2013年3月, PubId=8956&type=WPN,2015年10月8日。

(75)琳达·比尔姆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再来一次:伊拉克大出血》(Linda Bilmes and Joseph Stiglitz,"Encore:Iraq Hemorrhage"),《梅肯钻研院评论》(Milken Institute Review)2006年12月,第81-82页。

(76)本杰明·巴伯:《使人担忧的帝國:战役、可怕主义與交际》(Benjamin Barber,Fear's Empire:War,Terrorism and Diplomacy),诺顿出书公司2003年版,第111-112页。

(77)莫里斯·D.莫里斯:《對19世纪印度經濟汗青的从新诠释》(Morris D.Morris,"Towards a Reinterpretation of Nineteenth Century Indian Economic History"),《經濟汗青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年第4期,第606-618页。

(79)埃里克·斯托克斯:《英國殖民统治在印度的第一世纪:社會革命仍是社會障碍》(Eric Stokes,"The First Century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in India:Social Revolution or Social Stagnation?"),《曩昔和如今》(Past and Present)1973年第1期,第136-160页。

(80)杰克·斯奈德:《帝國的诱惑》,第30页;迈克尔·曼:《分歧逻辑的帝國》(Michael Mann,Incoherent Empire),韦尔索出书社2003年版,第18-48页。

(81)《纽约時報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2004年10月17日。

(82)安妮·E.亨德森:《联军姑且权利機構在伊拉克經濟重修方面的履历》,第12页。

(84)奥努尔·奥兹鲁:《伊拉克經濟重修與成长》(Onur Ozlu,"Iraqi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计谋與國际钻研中間2006年4月21日陈述》(Report of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第23页。

(85)美國國務院:《對國會的季度性更新陈述,2207部分陈述》(Department 0f State,Quarterly Update to Congress,Section 2207 Report),2005年7月,,2015年10月10日,第5页。

(86)联军姑且权利機構查察长:《2004年10月向美國國會提交的季度陈述》,第31页。

(87)美國當局审计辦公室:《重修伊拉克:辦理、平安、重修與挑战》(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Rebuilding Iraq:Governance,Security,Reconstruction and Facing Challenges"),2006年4月25日,编号GAO-06-697T,,2015年10月10日,第19页。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國是“帝國”吗?_美利坚